随眠随笔——人,得活在群里

最近很忙,没多少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,感觉缺少了一点激情的东西,身边很多人跟我说,不要灰心,要抱有希望。

所以利用火车上的一点时间,看了一下《奇葩说》。

没看过这档节目的人,或者说,不太了解我的人,可能不太明白,有没有激情,与看不看《奇葩说》有什么必然联系。

对别人,可能没有,但是,对我,有。

说不出可能不信,我曾经很认真考虑过要不要报名参赛,虽然作为一个纯路人有点难,但是能够偶尔间听到一个朋友说起“有个节目叫《奇葩说》,你可以去试试”这样的话,我认为这已经是对我最高的赞扬了。

这是一档以辩论为基,然后扩充了辩论形式与内容的综艺节目,它不仅仅只是一娱乐节目,更有一点教会人逻辑思辨能力和如何说话的意味在里面——有时候说话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更重要的是,为了能够让你的观念能够被其他人轻易接受与认可,这就是所谓说话的艺术和语言的魅力,不仅仅是为了证明你自己有一个闪光的观念,更重要的是,其他人能够信服你的观念,几乎可以上升到人格魅力。

所以,在我看来,辩论是能够激起一个人热情与活力的东西,最起码你需要高速转动你的大脑,去思考和辩证地看待一些问题,然后再转换成别人能够理解与信服的东西。

对某些人来讲,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,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讲,这是一种需要被锻炼才能获得的能力。

而在我看来,对于一个人人格的认可,远胜于单纯对其能力的认可。

我看的是最后一期决赛,题目是《我不合群,我要改吗?》。

其实可以说一说自己的观念。

改。

其一,即使不合群并不影响你性格的好坏与否,但是,至少它影响你与人沟通的效率与结果,相信我,当你不合群的时候,绝不仅仅表现在别人谈天而你在说地,别人指东而你在想西,它绝对在一定程度上以沟通不畅的形式反映出来,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同样一个观念,有的人说出来能博得满堂彩,而有的人说出来其他人连听都不愿意听。

其二,不论“不合群的人不好相处”究竟算不算偏见、算不算歧视,但是作为普普通通的人,我们更愿意普普通通的生活,这是一种对于低风险和安逸的追求,只要有这种“固有观念”的存在,当其他人想要同你进行更深一步地沟通的时候,往往会心存顾虑,没有人希望碰到一枚软钉子。善意,是与人交往最初的动力,当我们还站在朋友界限以外的时候,我没有义务来为你是否真的有一个冷漠的性格来冒险,当你我还是陌生人,我优先选择保护我自己。

其三,说点感性的东西,人好像并不能脱离一个群体而彻底独立的生活,就像我,我不习惯一个人逛街,一个人吃饭,一个人看电影,只要放假,我更愿意约上朋友出门玩,哪怕就是简单的聊天喝茶吃饭看电影。群,不在乎大小,不在乎远近,但你必须承认,你需要一种群体生活。

我很喜欢陈铭老师的辩论风格,儒雅、敏锐、有风度。

但是,相对于黄执中老师所接受的正面反馈与认可来讲,他在《奇葩说》的舞台上有点“委屈”,因为一些标签化的东西,所以即使他讲的话很有道理,但是观众并不见得一定能听得进去,有点“投之以明理,抱之以哂笑”的感觉。

所以在得知他获得这一季的BBKING的时候,我发了一条朋友圈——这个BBKING,不是因为如晶不优秀,不是因为其他人不值得,而是因为他值得。

以前我说过我很喜欢黄执中老师,我一贯的立场是姜思达没有出现之前,谁有道理听谁的,姜思达与胡渐彪同场的时候,谁在后面说听谁的,至于黄执中,只要他开始讲了,我的世界就安静了,心无杂念地听他给我洗脑,并非我完全赞同他所有的论点论据,只是因为大多数时候他都在告诉我一些“反方的观点”,近似一种鞭策式的教育,在以往所有关于“世界如此美好”的论断上告诉你一些其他的可能性,如果你恰好处在这种可能性上,请及时回头,如果你完全没有,那么挺好的,继续努力生活就是了。

陈铭老师不一样,他往往传递一种正面的东西,一种积极的东西,即使所持方的观念可能并不一定积极,但是他所采用的方式一直很积极,让人如沐春风。

其实换个角度来看,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世上,已经太缺少像他这样一直秉承传统与正派的观念,反而多了许多躁动不安与口舌之快,所以,我们开始拒绝接受任何心灵鸡汤式的慰藉,开始一边diss一边顺其自然。

但是。

有时候顺其自然,意味着随波逐流,一点一点地放弃自己的原则与坚守,放弃不甘与挣扎,心甘情愿地被磨去棱角,变得没有性格,没有特征,没有热情,没有动力。

特立独行并不一定时刻都是贬义词,正如,合于大众并不一定时刻都是褒义词。

一生温暖纯良,不舍爱与自由,正是陈铭老师给人的感觉。

有时候离开了辩论,才发现辩论可以如此妙趣横生。



评论
热度 ( 10 )

© 眠人nicole | Powered by LOFTER